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三生活意味着每天都要沉浸在题海之中,紧张地备战高考。大家觉得,高三学生还应该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吗?,紧张地备战高考。可是痴迷机器人的人大附中高三少年不这样认为~
最近上线的纪录片《小小少年》中,两位学生在高三依然坚持着所热爱的机器人研发,虽然不会对高考产生实质帮助,但他们立志要在FIRST国际机器人公开赛中获得冠军。这部纪录片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大家矛盾的点在于——教育是否应该有功利性?
其实,教育是否有功利性,不取决于受教育的内容,而在于受教育者的选择。每个人心里对学习有着不一样的认知。
有的人认为学习是一块敲门砖,成绩就是通行证,通向康庄大道,走向人生巅峰,教育需要功利化可以最快地实现价值,最大程度上地担任社会责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牵扯到功利,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使效益和效率最大化。
有的人从教育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教育中放弃对功利化的追求,实现了个人价值,让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谈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教育已经逐渐背离了原来的初衷,从海淀鸡娃到鸡娃下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越来越多的家长忽视了品德塑造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夸大了分数的重要性,将分数简单的理解成升学的必备条件,为了名牌学校,把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满满的,打乱学习节奏,让孩子提前学习,引发了教育焦虑,最终导致教育中“内卷”的形成。
其实教育功利化的反噬早已形成,越来越多的“学霸”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在课堂上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好奇心、创造力被消耗殆尽。
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住宿班老师建议作为父母,不如回到最初的原点,深度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习可以让内心丰富,可以让孩子们获得强大的内心世界,注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终身学习才是父母最应该引导的。
作为教育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育去功利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增加教育的趣味性,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