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由毛铺和网易新闻联合打造的泛文化IP节目《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 | 王恩哥(上)全网开播,知名主持人杨澜担纲主持,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恩哥。
凝聚合力,为科教兴国不懈探索
上个世纪90年代,王恩哥放弃了在美国的高薪与荣誉,毅然回国,从此踏上了一条带领中国物理学界艰苦前行却矢志不渝的道路。
1995年回国后,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还比较差,而落后的硬件背后,更是无形的科研实力差距。王恩哥下定决心:在国内,也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他认为低维轻元素纳米材料有很多工作可做,就以此为方向,一直做到今天。为了节省经费,他与同事们一起动手翻修实验室,刷漆、清洁、设计的工作都是他们自己来。
1999年5月,王恩哥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他肩上的担子很重,面临的最复杂问题就是“青黄不接”——老一代科学家退休的高峰到了,青年一代的优秀科学家还没有凝聚起来。王恩哥坚持亲力亲为、以诚相待的原则,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在他的感召下,陆续来到物理所,一大批青年人才队伍在宽松、热烈、团结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谢心澄、薛其坤、张杰、高鸿钧、彭练矛、方忠、丁洪等多位当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都汇聚到了物理所。
2000年,王恩哥提议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创办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在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合力奋斗下,很快就有了巨大反响: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每年在物理学方面最好的杂志《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大概能发表2-3篇文章,有时一年都没有,结果量子结构中心成立前三年,就在《自然》、《科学》上发表了3篇文章,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24篇文章,国内外都被他们取得的成绩震惊了。
做好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多年来,伴随着多重身份,王恩哥也逐渐融合了多种思维方式: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融合了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如今还融合了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只有具备了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
从1999年到2017年,王恩哥做了将近二十年的管理工作,先在中科院物理所当了八年所长,之后是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他表示,科学家也可以做好管理工作,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过,科学家做管理者,跟纯粹的管理者一定是不一样的。他们考虑事情的着眼点、工作方式,以及对结果的理解都会不同。不论何时,他始终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压力大的时候,他通常会一头扎进实验室,一投入立刻忘了所有烦恼。
2017年,王恩哥退休后,选择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工作,目前在从事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
他曾多次提到,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材料是最基础的,中国是一个材料大国,但是没有一样材料能过关,这是很遗憾的。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确实存在产业界和学界脱钩的问题,王恩哥想要试试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打通从学术研究到技术发展最后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年轻人要耐得住
寂寞,追求财富不是唯一目的
目前,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王恩哥表示,中国科学家的聪明和勤奋没有任何问题,科学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过去中国的底子太薄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相对比较晚,因此,我们需要时间来追赶。此外,基础研究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对人的信任,工作总会一步一步出来的。
如今,社会大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王恩哥上大学的时候,报纸上宣传的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如今,网络上更多的是关于明星、网红的报道,年轻人还会将科学家视为偶像吗?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还能依靠年轻人吗?
王恩哥表示,新一代年轻人经过了非常系统的训练,他对年轻人充满了信心!不过,他希望媒体能更多地宣传科学家的事迹,多讲讲科学的意义,引导年轻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他希望年轻人懂得,追求财富不是唯一目的;他希望年轻人能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人一旦心平气和,很多事情就自然了。
品匠心毛铺,鉴中国和力。《毛铺·和文化录》第一季《中国和力》将与12位各自领域有卓越建树的代表者与领军人物一起,发现与挖掘中华璀璨的文化文明给现今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启迪,呈现给观众们一场有惊叹、有共鸣、有趣有料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