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3阅读
  • 0回复

央行旗下媒体揭秘高利贷到底啥样 银行人士说话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滑绍晖
 

发帖
37
好评度
7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12
~,Yd.?.TI  
最近,山东“辱母杀人案”的热点还未散去,《人民的名义》又火爆全国,真实的山东企业家苏银霞,虚构的大风厂老板蔡成功,都倒在高利贷之下。记者近日采访了西部某地圈内人士,试图窥探高利贷的真实生态状况。 Xq<_r^  
:F9Oj1lM%  
高利贷生态图 VGc.yM)& j  
SbQ:vAE*ho  
这位W姓人士,非常熟悉西部某地的高利贷市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高利贷的几个基本信息:通行利率是多少———正常月息为2.5分或3分,高的可以达到6分、8分或月息10%;3分左右的款项一般周期是6个月,高的都比较短,不太会超过1个月,有的就是几天。 c&Eva  
0g~Cdp  
什么能抵押———车(比二手车评估值低1万到2万元)、房(6折,要作他项权利登记,也不在乎借款人是不是只有1套房)、翡翠(3折)、古董字画(有专人看,3折)、手表(2折到3折)、黄金(比市价略低)。 UFC^ lv  
GB;_!69I  
什么人在放款———个人放款者:“老板自放”占比30%左右,70%是“资金贩子”,前者一般是用自己的钱,后者则要向“金主”融资。贩子们一般会有1分到2分的抽成,如果有“中间人”介绍资金或业务,“中间人”还会拿走一部分。 oS}fr?  
KzJJ@D*4M]  
典当行:因为有抵押物,利息不会高过个人放款者,进入“死当”后变现了事。 0JKTwLhC  
}0f~hL24  
“野担保”公司:尤其是曾经遍布各地街头的“野担保”,在被彻底打击之前,一边向民间集资,一边高息向外放贷。 bR;.KC3C  
G(ZEP.h`u  
小贷公司:通过“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将高息隐藏起来。 KT7R0v  
i|xz  
用什么手段收款———电话催收:一旦到期,平均每天会打3个到4个电话。 > 6=3y4tP  
J#q^CWN3R  
上门找:敲门、坐在借款者家里,一坐就是一天。 4TYtgP1  
Vol}wc  
堵门:半夜用土堆堵住门(例如借款者拥有的饭店),或者强行制止开门营业。 oKH+Q6S:  
;/kmV~KG  
跟:全天24小时跟着,与借款者寸步不离,甚至同吃同住。 @sW!g;\T  
eNO[ikm  
控制:用借款者身份证开房,把借款者全天控制(不用自己身份证以避免犯非法拘禁罪)。 :G] t=vr1  
H/Rzs$pnv  
打:(非常少,也不会太重)主要是语言侮辱。 oX'@,(6)  
-s1.v$ g  
据了解,2010年后,已经很少出现拍裸照、不让吃饭等事。但在以前则有把借款者脱得只剩一条内裤挂在树上、冬天扔到水里用电棒打、用铁笼子把人装起来放到野地里。但在目前,“大账靠哄、小账靠要”,基本是共识。 {;6a_L@q;|  
nrX+  '  
什么人在收款———除了放款者自己催收之后,近几年涌现出一些“收款公司”。但主体是“社会闲人”,年龄大都低于30岁,提成比例有“行规”:逾期1个到2个月的收20%、逾期6个月以上的收30%、逾期超过12个月的则可以拿到40%。 t<j_` %`8  
>&k`NXS|V  
什么人在借款———70%是“正经在做生意的人”;30%是在赌场上借给了“企业法人中的赌棍”。 BR_fOIDc  
}8s&~f H  
值得注意的是,正经借高利贷做生意的人,一般都是为了银行“倒贷”,没有人用这种钱来经营周转,更没有人用这种钱进行个人消费。 m&z(2yb1  
&|#,Bsk"@  
对山东事件怎么看? $My~sN8  
AX{7].)F  
只剩下17万元还是苦苦相逼,最大的可能是,“这就是老大立的规矩”,否则也不好向小弟们交待。至于月息10分高不高?西部某地被调查者的普遍说法是,“如果是短短几天的‘倒贷’,肯定是按天算,不算特别过分”,关键是“没人逼你(企业家)借啊”。 n&DBMU  
URt+MTU[  
“倒贷”是症结 ;lS sy  
f0R+Mz8{  
“倒贷”这个词,任何银行人和生意人都不会陌生。山东那位女企业家也是如此。 Wyow MFp  
@1' Y/dCyD  
W姓人士告诉笔者,绝大多数寻找高利贷的生意人,都是在银行有贷款,到期后一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企业”;二是“不愿意在银行失去信用”。为了及时还本付息,才从民间借款。其普遍想法是,借入高利贷,尽快完成银行还款;银行续贷之后,马上偿还,以救活自己的企业。 _/u(:  
h0HK~S#xBv  
市场上确实有一定比例是纯正的“过桥”,完成“倒贷”后顺利放款。但据W姓人士说,目前经济状况不好,银行压力很大,“过桥”比率正在降低,为了哄生意人,一般都说能放款;有的银行甚至把“续贷批复”拿给借款人看,以让其安心借入高利贷“过桥”,完成对银行的还款。其实,不少是根本就没打算放款,这样一弄,不但借款人死定了,借高利贷者也快疯了。 3}fhU{-c  
'Sesh'2 /  
至于“倒贷”失败的高利贷,就会让放贷人变得痛苦不堪:因为“钱不是他自己的”,必须追回来,本来几天的“快生意”,变成了谁也说不清的漫漫征途。发展到最后,许多放款者,即使面对看似风险最低的“倒贷”,也会在前一天失眠。 Xbrc_ V\_  
rO YD[+  
但银行业内人士则不这样看。一位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不良贷款是终身责任制,一旦形成不良,客户经理就基本成了“专职催收人员”,账一天收不回来,就停发全部奖金甚至工资。“压力根本不是一般的大”,所以“为了安全,连哄带骗也得让企业把钱还了!” 9MQjSNYzo  
{wgq>cb  
至于企业是否会不堪重负,这位客户经理表示:“都觉得银行是‘雨天收伞’,但话说回来,如果企业确实不好了,银行还继续放款,银行的损失谁来认?银行的钱是不是老百姓的钱?” id" l"  
VvT7v]  
对高利贷不能简单用情感判断代替一切 3(nnN[?N,5  
 Mz+vT0  
高利贷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调查中记者听到一种观点:“被广为同情的企业家,不要一会儿抱怨政策调整了,一会儿抱怨银行没良心,甚至不要仇恨高利贷,应该从自身上想办法。因为在经济环境、信贷政策甚至是高利贷等所有变量中,企业家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他自己。” j ,lI\vw<  
Z[B:6\oQ  
“大企业家”能否始终保持“三省吾身”?西部某地一位本土开发商,将楼盘盖到了各大片区,后期因房改政策变化及扩张过猛,陷入危机后借入高利贷,目前经营十分困难。他应该被同情吗? 8EX?/33$  
.g?D3$|K  
不应该。他的财务总监说:“想想我们老板会什么呀?20年来,房子一盖好就卖光了,房子没盖好又卖光了,房子还没盖也卖光了,老板就膨胀了,觉得自己就是‘经营之神’,实际上不就是政策好、胆子大吗?” lL 50PU  
a*:GCGe  
据了解,这个老板最喜欢拿着某地地图给别人比划:“我这个人就适合做生意,你看这个项目是我的、这个也是我的、那个还是我的。”而如今他走到借高利贷的地步,怨谁呢? )jt?X}  
I?Z"YR+MQ  
“中型企业家”能否对“资金价格”再敏感一些? B =7maYeU  
EziGkbpd@  
某地一位做钢贸的朋友,在10年前大致赚到了8000万元。在高铁建设最快的时代,他持续以垫资形式向施工方供货。当银行发现钢贸行业隐患很大,集体停贷,此人一下就被压趴下了。无奈时他借入高利贷,以为这一波信贷政策调整只是短期行为,扛一扛就过去了,没想到一扛就是五六年,现在不但打光了几千万“子弹”,还欠了不少债。 FvO,* r9  
C\vOxBAB  
银行作为拥有信息优势的机构,对各行业的景气判断肯定是有研究能力的,一旦银行业发出了“价格信号”,企业家是不是应该变得敏感一些? "@|rU4Y  
F S$8F  
此外,有一个群体也许有借鉴意义,就是资本市场上的“被市场教育过”的投资者。面对行情变化,他们普遍会设计几条线:一是“补仓”线;二是“斩仓”线;三是“歇菜”线。但这几条线都有一个根本,就是自己对大势的判断和手里的“子弹”,完全是出于自身实力作出的选择。 ReL+V  
=BJe}AV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创新 K4+|K:e  
k*!iUz{]  
其实,无论是大中型企业的高管,还是那些准备进入商业战场的年轻人,如果想避免陷入资金困局(包括高利贷),唯一的办法就是“时时检索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足够创新”。 2?v }w<Ydl  
z@V9%xF-3  
有专家分析认为,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从情感上看是一个好事,鼓励每一个有志者追求自我实现,但落到实处,万众创新似乎比大众创业更好,因为“创新才是创业的根本”。企业在社会单元中存在的价值只有一条,即“提供创新产品与创新服务,提高社会整体福利”。 SLUQFoz}  
k@h0 }%  
但遗憾的是,在过往30年到40年时间里,中国享受着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与农业人口转移的“改革红利”,并形成了“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过渡,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什么都能卖掉,使得许多“根本就不创新的东西和服务被生产出来了”,结果酿成“低劣产能”严重过剩,历史大潮一旦转向,“企业死一片”。 *-uzsq.W  
UX<)hvKj  
回到这些抱怨高利贷的传统中小企业,哪个老板敢拍着胸脯说“市场误杀了我的企业,我的企业是最棒的?!” nR wf;K  
0\s&;@xKk  
调查结束时,两位采访对象的话比较引人深思。 VE1j2=3+o  
:z *jl'L  
W姓人士表示:“这一波下来,保守的人都活着,扩张太狠的老板离死都不远了。” xI/8[JW*  
CS5[E-%}T=  
某资深银行人士表示:“有时候,银行给企业放款,其实是害了企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