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4阅读
  • 1回复

身为孟州人是否了解自己村子的由来及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同城在线
 

发帖
2422
好评度
42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河南孟州名称集锦

孟州:沿袭古孟津得名。

虞舜时,此属并。

禹王导河积石又东孟津(孟“大”,津“渡”即黄河下游第一个大渡口即此。)殷都朝歌(今淇县)为畿内陆。周武王姬发伐纣大会诸侯于盟津(以“孟”易“盟”同音假借也)。周初以十二邑封苏忿生为食邑,此称盟。春秋属晋,始启南阳,亦称河阳。战国属魏为垣雍。秦置三川郡为河雍县。汉武帝刘彻元丰五年置河阳县,置所在冶戍镇,属河内郡。公元8年王莽篡汉改河亭。东汉光武帝刘秀复置河阳县。三国魏晋仍之。北魏太和二十年在冶戍东南驻北中城,置北中郎府。北齐文宣帝天宝元年省邑改河阳镇为军戍置河阳关。北周建德元年在此置三城总管府。北周武帝宇文邕宣政元年于此置行台。隋开皇十六年重置河阳县,移至今县南滨河地。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该孟州,辖河阳,温县,济源,河阴,泗水,隶河北道。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八年孟州为河水所毁,北去故城15里于阎坎村筑今城,称上孟州,故城称下孟州。明洪武十年改孟州为孟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府。清仍之。1947年7月7日解放,建立民主政府,属河南省太岳第四行政公署。1949年8月20日划归平原省新乡专区(驻焦作)。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属河南省新乡专区(驻新乡)。1967年12月31日成立孟县革命委员会,属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1日复名孟县人民政府。1986年1月18日划归焦作市。199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成孟州市。

东韩:据传,早年有韩春、韩芳弟兄居此地看守唐大理寺丞韩湘墓冢,日后成村,取名韩村。明初蟒河改道,把原村分为两处,该处位东,取名东韩。

海头:唐时,蟒河绕村北折东南入黄河,地形似人头状,故名孩子头。村人均感此名不雅,明初改为海头…

西沃,原名西涡,因黄河在南石崖急转向东,形成巨大漩涡而得名…又名息沃,据传大禹之父鲧受命治水时,曾到天宫偷回玉帝的“息壤”筑堤堵水。而“息壤”虽是一种神土,但用它筑的堤坝,遇到洪水,只会增高不会增厚,结果还是堵不住来势汹汹的洪水。堤坝冲毁了,一部分“息壤”被卷到八里胡同下口这一带沉积下来成为一片沃洲。大禹接替父亲治水后,经常在这片沃州上休息。一天他一觉醒来,发现沃州上五谷飘香。大禹感悟到了“息壤”的灵性,便给这片沃州取名为“息沃”。后来鹰嘴山下也出现了一片沃州,因在息沃之东,故名东息沃,把息沃叫做西息沃。日子久了,人们省称“西沃”“东沃.

姚庄:元末姚氏居此地故名.

西虢:据传,曾称太平庄。因虢王葬此,且村位城西故名。

上段:据传,这里有条东西向 水渠,至上作流入黄河,上作村设有管渠机构,把渠的上下游分别叫做上段渠,下段渠,日后有罗,周,刘,史姓先后迁此,形成村庄,因村位于水渠上游,故名!

桑坡:据传,后晋宰相桑维翰葬此,因地势北高南低,自然成坡,取名桑家坡,省称桑坡。

田丈:据传,田,张二氏在此地定居较早,故名田张。后因田地丈量机构驻此地,书为田丈。日久人口增多,村庄扩大,分为两处,该村居东,称为东西田丈!

红星:1958年根据县委和大队党支部决定 取名红星大队。1983年底改为红星村委会。

花封街:花封街位于市政府北100米,东西走向。因清乾隆年间,花封书院建在这一带(农行西南边),故名花封街。

汤庄:明初汤氏由山西洪洞迁至孟县城内,后为种地方便,又迁此建村。

缑村:唐末,此处有一缑姓,村东土岭为其所有,称缑家岭,又称缑山。村南土地亦为其所有,称缑家滩。日后成村,取名缑村。

西窑:唐贞观年间为修祖师庙建一砖瓦窑,日后依窑定居,形成村庄,因村位于窑西,故名西窑。

化工:据传,宋朝时期,有一对青年夫妇定居于此,夫背弓打猎不务正业,后听妻子劝说,挂弓种田。日后,子孙繁衍,形成村庄,取名挂弓。年深日久,感到挂弓无用,取而烧之,故名化弓。后因“弓”,“工”同音,书名化工。

堤北头:据,民国时期的《孟县志》记载:“县西南八里有一小金堤”。明初,有山西洪洞迁民于堤北头建村,故名。

南庄:据说,宋初陈桥兵变,柴王大败,两员大将,护卫小王逃此一带。一将居南,一将居北,日后成庄,居南着名南将庄,省称南庄。

后逯:据传,原名绿村。北魏孝文帝子恂被贬后,因病住太子村。绿村一医生,唯恐受牵连,白日不敢前往救治, 夜间徒步而去,太子感激,以车迎送。故改名“绿”为“逯”,后因人口发展,分前中后三村,该村居北,故称今名。

卢村:据传,后晋丞相桑维翰修一楼房,取名桑家楼。省称桑楼明初卢氏有山西洪洞迁至丧家楼东南建村,故名卢桑楼,省称卢村;明初吴氏由山西洪洞迁至楼西建村,故名吴桑楼,省称吴村; 明初张氏由山西洪洞迁至桑家楼西北二里许建村,故名张桑楼。

梧桐:据传,原村西有唐建白衣堂,堂内大佛殿前,东西各有合抱梧桐一颗,故人称梧桐堂。日后孙,梅,尚,裴,郭等姓氏迁来沿堂东定居,形成村庄,故名。
 
同城中国网 中国第一家B2C 020综合营销门户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
在线同城在线

发帖
2422
好评度
422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11-27
孟州历史上的六寺六院
孟州历史上有著名的六寺六院,寺为上,院为下。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 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故西汉有“三府九寺”等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改鸿胪寺为“白马寺”(中国第一个佛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院”,其实也是寺,只是比寺低一个等级。一般来说,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也可直接称为‘院’。所以我们通常称佛教的庙宇为“寺院”。

孟州历史上的六寺为:

增福寺:位于今九龙新城院内,始建于唐代,今不存。据《孟县志》记载:元至大二年重修,明代正德年间重修,何瑭撰《增福寺建弥陀殿记》文存乾隆《孟县志》。清朝康熙三十八年、乾隆十六年、道光十二年复修。

金山寺:位于县西10里紫金山上,始建于唐代,今复建于义井村南。明正统元年、八年、成化十四、宏治六年、嘉靖四十五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复修。

清凉寺:位于赵和镇苏庄村,始建于金明昌四年,今复建于苏庄村西。明正德四年、嘉靖十四年、清雍正九年、乾隆四十五年、道光十一年复修。

崇胜寺:位于城伯镇相逢村,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建,今仅存二佛殿三间。明景泰七年、正德四年、万历三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道光十八年复修。

胜佛寺:位于槐树乡岩山村,始建于金明昌四年,现存大佛殿三间、水陆殿三间、罗汉殿三间、天王殿三间、白衣堂三间。明嘉靖二十六年、崇祯六年、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复修。

法云寺:位于南庄镇沇河村,始建年代不详,今不存。元元贞二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崇祯三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光绪三十年复修。

孟州历史上的六院为:

大明院:位于城伯镇药师村,始建于唐代,今不存。宋宣和三年、元至元十七年、明正德十五年、崇祯五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复修。明户部侍郎何瑭撰《重修碑文》存乾隆《孟县志》。

普照院:位于洛阳吉利区吉利村,始建于元至正五年,今不存。明洪武年间成化二十年、宏治元年、清康熙十七年、嘉庆年间、光绪年间复修。

法济院:位于谷旦镇谷旦村,不知何时建,今不存。明正统十年、万历十三年、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复修。

觉林院:位于谷旦镇禹寺村,始建金大定三年,明洪武十四年、嘉靖二十七年、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光绪年间复修。觉林院,又称雨寺,是禹寺村名的来历。

海会院:位于河阳办事处梁村,始建于宋,今不存。明嘉靖二十七年、万历六年、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嘉庆年间复修。据传说,此院原址为晋平公春秋时举办“湨梁之会”时的行宫。

庆佛院:位于西虢镇西虢村,始建于元至元三年,今不存,明、清、民国时期侈次复修。


发布者注:其实还有一寺,名叫黄岭寺也许叫皇陵寺,位于海头村东边,建期不详。坐北朝南,当初被海中小学所用,印象中是北边有一栋二层楼房,青砖绿瓦,楼上下两层为木板所建造。楼梯在楼外中间由东西双面上下梯成八字型结构,楼下为教室,楼上为办公,中间面对北房有二层楼房一栋,楼下为教室,楼上存放着一些神雕像。后来院子向南扩建,盖起东西一排坐南朝北的两栋教室,两排教室中间为学校大门,再后来将原老房全部拆建改造修建成现在海头中学。
 
同城中国网 中国第一家B2C 020综合营销门户网站及电子商务平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