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到高中,自认为英语还挺牛的,直到有一次高中上课时候,老师说“你们以为现在考个140多就很优秀了吗?当个英语老师考个专八就很优秀了吗?都不是,英语最优秀收入最高的是同声传译,每个小时都有几千块钱。”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同传这个职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内心慢慢种下这个心愿——以后要当一名出色的同传,在全球各地旅游。
但是大学很不幸,没有被英语翻译专业录取,而是读了一个冷门小语种——缅甸语。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英语口译的学习,依然是在学好本专业的课余时间,一点一点地自学口译。大学四年,考了专四专八,虽然合格但是翻译是一条不归路,活到老学到老...借用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在自我探索的那段时间,就像别人在做“黑暗料理”一样,直到在各大学习论坛上,“泛亞译家人”这个名字一次次地出现,让我感觉找到了探明灯一样。在那之前,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要离开西安,去广州参加培训,铁了心地想自己摸索着,借鉴别人的经验去考CATTI三口。但是,苦于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自己摸索了大半年也觉得毫无头绪,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了一个人只身南下求学。当然这个说得有点夸张,其实当时我参加的是泛亞译家人的全科口译班培训,不过半个月的学习时间,但正是这一次的学习,才让我真正意义上跨进了口译的正确大门,在那之前,可以说我完全是找不到学习的方向。
泛亞译家人的培训老师都有着丰富的同传经验和渊博的学术知识。CICI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女老师,同是老乡,典型的西安
女人,有着独特的韵味。上课时,认真和我们分享她的工作实战,做了很多3N笔记练习,也是她让我开始了解到正确的笔记方法。最后一堂课,我拿着笔记本,找CICI老师签名留念。当时她写的是“祝学业有成”,希望我能够托她的吉言,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
另外就是胡老师,他是资深联合国际口译项目医学专业译员,上课风趣幽默,简直就是我的偶像。胡老师的上课风格,更像西方的模式,学生围成一个圆桌,每个人依次翻译。在泛亞译家人的最后一堂课是模拟口译,当时我是全班第一个站起来,做了大约两分钟的不做笔记口译。在举手之前,我觉得自己紧张得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内心挣扎了很久。但最终鼓起勇气,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完成了口译。那一次我真正地体会到了译员的压力和成就感。当所有同学的掌声响起时,我明白自己又完成了一次超越。现在每当我口译遇到瓶颈时,我就会想起在泛亞译家人的蜕变和超越,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备战CATTI三口前,我刚刚通过了专四,所以教材方面我购买了三口实务和综合,以及真题三本,外加实战口译的听力书。
先说说综合吧,前面的选择题,个人觉得有了专四垫底,问题不大。没事就拿着实战口译的练习,保持语速和耳感。唯一的难点在于最后五分钟的概括。最开始练习的时候,完全没有头绪,自己写的和参考答案相差太多,差点崩溃。后来我发现做summary,听首段,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提示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词,这是得分的关键。听首段,明白这篇文章要讲什么,可以进行内容预判,然后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基本就是一段的主要内容。有时候会举例子,说很长一段,没听明白就会心慌。这个其实没关系,一般summary的时候,例子都是一句话带过甚至不写。除了教材和真题的练习,还可以用专八的mini lecture来练习,蛮不错的。
再说实务。我是以泛亞口译教材为主,联合国电台为辅。一开始按照教材,一天一篇练习。听几句,翻译一次,并且把自己的翻译要录下来,和参考答案对照下,看哪些地方值得改进。当然教材的翻译是笔译出来的,肯定比口译好很多,这个不用完全照着译,借鉴下就好。每天再找几篇联合国电台的广播来听,这个是有世界各地各种口音,语速,内容和口音都接近实战,时间也不长,一篇大概几分钟,是个练习的好材料。唯独就是有的没有中文,需要自己来翻译。但是认真练习,一能够迅速了解现在的热点话题,二能够快速积累新的词语和地道的表达,三时间长了就能适应非洲和印度口音,特别是非洲口音,联合国偏向弱势群体,经常会采访非洲的官员。
最后考试之前,做了一遍真题,看了一遍教材,主要是巩固下词汇和题材,每天听听BBC就去考试了。考试的语速还好,但是长度比教材和真题长,所以建议练习的时候按照二口的长度来练习。
总结下,CATTI三级口译只能算是进入口译大门的奠基石,离我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感谢泛亞译家带我进入翻译领域,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从泛亞译家人开始,我的逐梦之旅正式启航:为了CATTI,为了同传!选择了口译,就相当于选择了活到老,译到老。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人生就是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扩展生命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