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27阅读
  • 0回复

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碳中和,一场远不止企业ESG的产业经济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胖女王
 

发帖
1763
好评度
35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4-11
  “碳中和”成了近期一个街头巷尾热议的热词,其含义是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可持续发展。
  
  简单的“加减法”,艰难的革命性使命
  
  大家或许会觉得奇怪,“少排放二氧化碳,多固化二氧化碳,最后变成零”,这个字面意义上如此简单的一个“加减法”概念,为何实际操作起来会如此艰难?最终达标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要如此之长?
  
  
  
  答案就隐藏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之中:虽然天然气、水核风电等清洁能源占比在不断上升,整体结构在持续优化转型,但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仍然是以原煤、原油等化石燃料为主,占比超过七成。这就表明了“碳中和”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方式变革的问题,只有当社会的能源生产及使用结构发生转变,作为副产品的二氧化碳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
  
  这也就表明了碳中和的背后,会牵动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的变革,并预示着一场新的能源革命的到来。而在肩负着能源转型的“革命性”使命的情况下,碳中和注定会对我国的产业布局、发展质量、生存空间带来深远的影响。
  
  “碳中和”之路背后如此艰难、耗时如此之长的原因,还是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碳捕捉和碳汇,这其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内含与外延,也势必为接下来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带来的全新的商机和蓝海。
  
  面对碳中和,企业需要怎么做?
  
  除了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行业以及工业制造、交通、建筑等高排放行业之外,许多消费品、餐饮、电子科技类企业也迅速响应,制定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
  
  消费品巨头联合利华于6月份宣布,其目标是到2039年实现碳中和,并宣布如何在标签上生产产品的碳量。该公司还表示,在购买碳补偿以实现中立之前,它将尝试尽可能减少排放。星巴克的目标是在十年内通过将碳排放量、取水量和垃圾填埋量减少50%来“实现资源积极”。
  
  
  
  苹果更是在过去十多年里对每一款产品都进行了供应链碳排放的调查,并发布产品碳足迹结果,可谓是企业碳中和的典范:通过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优先采购水电丰富地区生产的电解铝,大幅降低了手机的碳足迹。在技术改进方面,苹果甚至在加拿大投资上游电解铝企业,因为其研发了不用炭素电极的技术,减少了一部分的碳排放。
  
  OKR带来的全新蓝海
  
  显然,碳中和早已超出纯粹的企业ESG的范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它不是一个直线型的KPI式的指标,而是一个网状、渐进式的“OKR”目标:即要实现“净零排放”这个最终目标(objective),需要各行各业都完成自己的关键结果(key results),而这些关键结果组合起来,又最终指向的是国家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每一个“关键结果”背后,代表着以点及面、衍生而出的多条线革新、甚至是全新的发展领域蓝海,涉及新能源、人工智能、光伏等多个领域,除了能源、环保、新材料和数字技术之外,还会波及交通、农业、建筑等多个产业维度。因此,从商业角度而言,碳中和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领域的倡议,更是一场以新能源为驱动力的经济革命,而碳中和OKR网状结构背后带来的必然是多个相关领域的一波全新发展快车道。
  
  “碳中和”这个概念本身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理解门槛非常低——毕竟“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早已成为了一个普世价值,这也会导致和碳中和主题相关的各产业链环节会挤进多种多样的参与者,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鱼龙混杂”局面。
  
  所以,在面对碳中和带来的各种机遇和蓝海时依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能让“碳中和”成为新一波“热钱”、泡沫挤兑的爆破口。因为在这场碳中和的经济革命中,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产业链体系,才能真正搭上“碳中和”的这波顺风车,从而推动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复旦国际EMBA 复旦华盛顿EMBA https://www.fdsm.fudan.edu.cn/topemba/cn/index.html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